【公案】德山宣鉴:你点的是哪一个心?
德山宣鉴:唐代高僧。俗姓周,简州(今四川简阳县)人。为六祖弟子青原行思一脉,嗣澧州龙潭崇信禅师。其门下弟子开出了云门和法眼二宗。自古以来素有“德山棒临济喝”的美称。其法嗣有:云门文偃(云门宗)、清凉文益(法眼宗)、玄沙师备、雪窦重显、永明延寿等高僧。
---*---*---*---*---*---*---*---*---*---*---*---*---*---*---*---
德山禅师的事迹在很多传灯录均有记载,这里主要以汇编的《五灯会元》为主要参考。
(原 文):“后闻南方禅席颇盛,师气不平,乃曰:「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,万劫学佛细行,不得成佛。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我当搂其窟穴,灭其种类,以报佛恩。」遂担青龙疏钞出蜀”。
点 评:德山20岁出家,受具足戒。在四川经常向人们讲《金刚经》,人称“周金刚”。在佛教理学方面的造诣已经是非常深入,但此时并未证悟,由于其之前主要研习律宗,并认为成佛是非常难的事情,而南方禅宗(六祖法嗣)认为可以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其认为是魔子魔说。《青龙疏钞》即是德山对《金刚经》的注解。
(原 文):“至澧阳路上,见一婆子卖饼,因息肩买饼点心。婆指担曰:「这个是甚么文字?」师曰:「青龙疏钞。」婆曰:「讲何经?」师曰:「金刚经。」婆曰:「我有一问,你若答得,施与点心。若答不得,且别处去。金刚经道: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’未审上座点那个心?」师无语,遂往龙潭。”
点 评:走到湖南澧阳,这个卖点心的老婆子,应该也是时常在龙潭崇信禅师法堂听课。德山以为自己解读金刚经已经是权威,无人能够问倒,没想到还未到南方,半路就杀出个程咬金,还是个路边摊的小商。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“是《金刚经》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,“未审上座点那个心?”,点哪个心都不对啊。
如果此时德山回答:“点即不无”或许能讨两个。但此时的德山已经略感不对,之前文章说过,禅宗的教育手段,就是要让人发疑情,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,在卖饼的老婆子这里,德山发了大疑情,于是南方不去了,直奔附近龙潭。
(原 文):至法堂曰:「久向龙潭,及乎到来,潭又不见,龙又不现。」潭引身曰:「子亲到龙潭。」师无语,遂栖止焉。
点 评:这里就很精彩了,德山到了龙潭,在法堂说:久仰龙潭,现到了龙潭,潭又不见,龙又不现。龙潭崇信听闻后回答:“你已经亲到了龙潭”。要是在这时德山转身即走,崇信还真不好判断其真悟与否。
在更早前,达摩大师来中土传法,首先去见了以信佛闻名的梁武帝。武帝问:“对朕者谁?”也就是你是谁?达摩答:“不识。”达摩知道梁武帝的心思,也看出了他的我慢,“不识”既是指无分别,也是在试探武帝的根性和信愿是否坚固,如果武帝问“对面者谁”而不是“对朕者谁”,也许达摩祖师的回复又不一样。但梁武帝不明白,话不投机,就此错过了大好因缘。
在德山这里,“师无语”,很关键。若他当时是真明白,倒转机锋:“龙潭还见龙潭否?”即是一场主对主的好戏(主指证悟者,宾指未证悟者,主对主就是两个明白人之间斗下机锋转语)。德山本以为自己机锋峻朗,没想碰到个真悟道的,一棒给打懵了,半天说不出话来。此时,龙潭崇信已勘验明白。于是德山服了,老实的栖止在龙潭身边。可见德山虽然是为辩法而来,但确实虔诚向佛。
这里,说一下开悟和证悟的区别。
按照禅宗的统计,对于证道的人,一般规律是:大悟七八次,小悟几十回。怎么能大彻大悟呢?就是证得前念已断,后念未起,当下无念的状态。之所以难,就是正当此时,无论你怎么去观察,怎么去思考,都引入了观测干扰,如同薛定谔的猫,本来当下已经无念,一去想,一动念,这个状态就烟消云散。(不知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了一点感觉呢?即便是去空念,去不去想也是有为法。有为和无为也可以参阅本文最后的过往文章链接)
开悟,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?就是在自己发起了大疑情,将所有身心念头和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点上,突然被猛力“敲打”(或行为或言语),暂时的前后念断,“碰”到了当下这一无念的状态,此时,感觉有所不对,所有情绪、念头都没有了,稍一想觉得自个心底的最深处一定有个什么东西,也不叫东西,在生发着所有的念头和思绪,说是深处又似弥漫在整个所见所听所感的世界,但又看不清楚,想不明白,更稍纵即逝,很快这样的感觉就无踪无影。这个状态,就是触摸到佛性了,即是开悟。但还未彻底捅破这层纸。
而证悟,就是指老百姓说的大彻大悟,禅宗也叫发明大事,书面语言即是“见性成佛”。在疑情发起后,突然回光返照,亲见本来,本来是什么?就是我们心的清净无为,但可以映照诸相,证到了性空任由缘起,缘起不坏性空的法身。心如虚空,但眼前之景又历历了然,此时当下即是解脱自在,心再无所缚,也就在证得的一瞬间,过往的一切情绪、念头、妄想、执取、分别都烟消云散,虚空粉碎,大地平沉,也就在此一瞬间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那么,证悟的状态,具体又是什么感觉呢?
我们在某些时刻,比如去海边,夏日静夜的星空下,或是藏域高原等远离城市烦恼之地,偶尔会有短暂的心旷神怡之境,眼中看见大海,整个人便与大海融为一体,眼中见到繁星夜空,便整个人与此繁星夜空融为一体。无有一丝杂念妄想也无一丝烦恼。心境合一,此时的心量无边宽广。无念但并未离眼见耳入之景。此即和证悟的状态最为相似。
扯远了,我们还是回到公案。
之所以第一个公案选择德山宣鉴,是因为刚好德山的三种状态传灯录都详细记载了。老婆子卖点心,德山发起了大疑情,初见龙潭,一棒打懵,随即栖止,开悟。那么我们看一下德山证悟也就是破最后牢关的一段。
(原 文):一夕侍立次,潭曰:「更深何不下去?」师珍重便出。却回曰:「外面黑。」潭点纸烛度与师。师拟接,潭复吹灭。师于此大悟,便礼拜。
点 评:一天晚上,小参结束,龙潭说:“夜色已深,你回去吧”。德山道别后便出门,出去一看回来了:“太黑了什么都看不见”。龙潭用纸卷成纸烛点燃后递给德山,此时德山跟师父的讲经结束,准备走了,外面黑漆漆一片,只看见师父手中闪动着的明亮的烛光,正当伸手去接,龙潭一口吹灭。此时,整个世界突然消失,前后际断,猛地照见无我、无相、寂静的本性,证道了。
(原 文):潭曰:「子见个甚么?」师曰:「从今向去,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。」至来日,龙潭升座,谓众曰:「可中有个汉,牙如剑树,口似血盆,一棒打不回头。他时向孤峰顶上,立吾道去在!」师将疏钞堆法堂前,举火炬曰:「穷诸玄辩,若一毫置于太虚。竭世枢机,似一滴投于巨壑。」遂焚之。
点 评:德山证道之前还是很自负的,远近闻名的“周金刚”可见其佛法义理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,但没有破这最后一层纸,就统统只是知见,也即是我之前文章所讲的:“知见越多,知见障反而就越大”,也即是德山这里所言:“穷诸玄辩,若一毫置于太虚。竭世枢机,似一滴投于巨壑”。证悟之后,方明白一切佛经都是指月之手和渡人之舟,仅此而已。于是将之前呕心沥血研究《金刚经》的一担子《青龙疏钞》,付之一炬。
德山的公案后面还很精彩,烧了疏钞后随即去了沩山(禅宗沩仰宗的创始人之一,也是水平很高的大禅师),德山与沩山的这一段也堪称佳话,留待今后再讲。
《回李翺问道偈》
云在青天水在瓶,即此无心胜有心;
素月是同君不见,扰扰喧喧总伤情。
即此念离此念,念念相续,轮回梦转;
非是相非非相,相相纠缠,辗转流迁。
一层纸 隔两座山。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静水深流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