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瑜伽经》
瑜伽(英文:Yoga,印地语:योग)是一个汉语词汇,最早是从印度梵语“yug”或“yuj”而来,其含意为“一致”、“结合”或“和谐”。瑜伽源于古印度,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,探寻“梵我合一”的道理与方法。
瑜伽起源于印度,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“世界的瑰宝”。瑜伽发源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。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、模仿并亲自体验,创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锻炼系统,也就是体位法。
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,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。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,改善人们生理、心理、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,是一种达到身体、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,包括调身的体位法、调息的呼吸法、调心的冥想法等,以达至身心的合一。
修炼方法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《瑜伽经》
全书分为四个篇章:三摩地篇、练习篇、成就篇、解脱篇
三摩地篇
开篇阐述了——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
整个外在世界都是基于你的想法和心的态度,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的反应。
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对,全看你将它视为天堂或地狱。
你将别的想法都移除了,却留下了我的心已放空的想法,那不是真的无思想。
心灵的变化有五种,包含痛苦的,无痛苦的。 有期望的爱无法长久维持爱虽然显现的是一个没有痛苦的想法,但如果出于自私念头,最后还是会以痛苦收场
你将别的想法都移除了,却留下了我的心已放空的想法,那不是真的无思想。
不要去创造一些会有回报的想法,忘记你的自私,让别人快乐,那么你将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。
练习瑜伽,我们必须具备三种特质,耐心,热心和信心。当你练习一段很长的时间没有间断,尽一切努力热忱,这个练习将稳固不移。
练习瑜伽,我们必须具备三种特质,耐心,热心和信心。
书中引用了一个印度盛典里的小故事:
圣人纳拉达到处旅行,有一天他经过一座森林,看到一位瑜伽修行者已经打坐了很久很久,蚂蚁已经在他身体四周筑了一座蚁丘。
瑜伽修行者看到娜拉达请他去问问湿婆神,自己还要坐几生几世。
纳拉达答应了,走了好几里路,看到另一个人,这个人高兴得又唱又跳。同时看到他也请求去问湿婆神同样的问题,得又唱又跳多久。
多年后瑜伽修行者见到娜拉达,得到还要再等四世的消息,开始大叫和悲伤地恸哭。
第二个人得到纳拉达的回答是,还要等跟树上叶子一样多的世代。
“哦,就这么多啊,至少这些世代可数,我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了,谢谢神”
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。
如果你很有耐心,心又坚定,你所做的也会比较完美,如果你的心不坚定,着急得到结果,你的心已经被扰乱了,被扰乱的心所做出来的事是没有品质的,所以不仅仅是你练的有多久,而是练习时是否有耐心,是否有热忱,是否有品质
能自我掌控意识,对看到或听到之物不产
生欲望,就是不执着。
所有的欲望都带有颜色,你将心着上色彩的那一刹那,一个涟漪就形成了,就像把一块石头扔进平静的水里,它会产生水波。当心被一个接着一个的欲望投掷时,心是无法得到休息与和平的,以一个得不到休息的心去练习瑜伽,是没有办法稳住的。
了解了真实自我,而能对任何事都无欲无求,即使是对内在的本性特质亦无所渴求,这就是不执着的最高境界。
成功所需要的时间是依据你的练习,是否经由基础的、中等的、加强的、更进一步的次第区别而有所不同的。
印度《吠陀经》说:“婆罗门的名字是OM,OM就是普罗门。”
啊(A)是创造
呜(U)是保留
嗯(M)是最高点
嗡字(OM,AUM)包括了一个声音的整个过程。
疾病、愚钝、怀疑、漫不经心、懒惰、感官享受、错误觉知、无法达到稳固基础、退步,这些都是使心分散注意力的障碍。
当精神焦躁不安,伴随而来的是忧伤,绝望和身体颤抖,呼吸不顺畅。
为了防止障碍和其他附加物的产生,最好的方法是对单一事物的专注练习。
帕坦加利把人分成四种:快乐的人、不快乐的人、有道德的人、邪恶的人。
我们要有这四种态度:友善、怜悯、喜悦和不理会。
把这4把钥匙永远放在口袋里,如果你对每一种人用对了钥匙,你就能保持平静,世上没有事情会让你烦恼了。
正如同将物体靠近自然纯洁的水晶可以撷取它的形状与色彩一样,瑜伽修行人的心灵变化逐渐减少也会让其变得清澈、安定,达到对于认知者、认知的事物与知识三者没有分别的境界,这种冥想的最高境界就是三摩地。
练习篇
如果每做一些事,心里都能默念:“愿以此奉献给神。”心灵就会获得自由与宁静。
试着不要为了自己而拥有任何东西,要觉知到你只是一个委托人,暂时留住东西,而非一个拥有者。事物一旦成熟就应该顺其自然的持续往前,所以奉献是真实的瑜伽。
无知、自我中心、执着、憎恶和坚守有形体的生活,是练习瑜伽的5大障碍。
由于自我的无知,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本位主义;由于以自我为中心,而对事物产生了执着,执着于自我享乐;由于我们所执着之事物未能如愿或被带走了,于是其阻挡者就成为憎恶的对象;最后,由于我们对事物的喜爱、执着、又害怕死亡,于是坚守着有形体的生活。
有分别心的人,所有事情都将是痛苦的。其后果是:会因害怕失去你得到的东西而焦虑不安;导致印象留在心里创造了新的欲望;三个本性特质,相互冲突、矛盾,从而一直控制着心灵。
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持久快乐,也许会经历短暂的快乐,但最终一定以痛苦结束。即使我们享受眼前的快乐,结果通常也是痛苦的,因为我们怕失去它。
世界是我们的工厂,当我们被送进工厂,每分钟都有不同的经验产生。随着知识的开发,我们变得越来越精练。最后,我们完全了解了这个世界,就不再回到工厂了。当你不再信任世俗的享乐,便不会去追求它了。
真实、不说谎的人,其行为和结果都变得有所助益。
瑜伽不是一种盲目忠心追求的哲学。起初,是真的需要信心和信任,当你继续练习下去,每一步都将带给你越来越多的希望,越来越多的信心。只要我们做真实瑜伽修行人一天,我们就会有改变,进而要求更多的练习和改变。
每一次呼吸,我们都在向大自然偷窃,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停止呼吸而死亡。相反的,我们应该以尊敬的心来呼吸,用它服务别人,如此就不算偷窃。
如果只接受而不回报,我们就是小偷。
如果我们能够完全免于贪婪与偷窃,满足于我们所拥有的,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灵,所有的财富都将随之而来。我们无需去追求财富,它不久便会来找我们。
只有当你能好好控制你的心,没有焦虑、没有个人欲望的时候,才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。
知足,即可获得最大的喜悦。
知足的意思就是维持现有的一切,不需要到外面去寻找快乐。如果有些事情来了,就让他来;不来,也没有关系,知足是不须去喜欢或不喜欢的。
如果有人带给我们痛苦,不要认为他们是恨我们,而是他们在帮助我们,以净化我们。如果能这样想,就是真正的瑜伽修行人。
如果绚丽的话语让我们快乐,而侮辱让我们沮丧,那说明我们还不够成熟,因为辱骂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弱点。
呼吸法有三种:吸气、呼气和闭气。
第4种呼吸法是专注于内在或外在事物时产生的。
当我们在诵经或冥想时产生了闭气情形,那是很好的现象,因为只有当你的身体组织准备好了,才会产生这种现象。如果我们非常专注并且入定,呼吸甚至可能会停止数分钟之久。
在三摩地的境界里,有时呼吸会停止几小时,但人不会死亡,因为在这种境界下不会消耗能量,能量被保留下来了。
如果我们满足感官,可能会有短暂的快乐,接着就会非常沮丧。能够掌控所得到的快乐,比短暂的喜悦要持久得多,我们都应该练习成为自己的主宰,这才是真的自由、真的胜利。
成就篇
冥想中,时间是没有意义的,空间也一样不存在,你不知道身在何处。如果你的冥想突然被打断了,你可能会惊讶地说:“我的身体怎么了?”在真实的冥想中,身体会被忘却,而你超越了时间与空间,你离开了身体。
当冥想的事物发光,好像连形象都没有了,这就是冥想的最高境界——三摩地。
练习注意力集中、冥想和三摩地在一个事物上,称作三雅马。掌控了三雅马,将启发知识之光。
当宁静的心到达真实自我般的净化境界时,就解脱了。
绝对不要只注意小事情,我们的目标是很崇高的,是永恒的和平、永恒的喜悦。不要只为一点点的平静或一点点的喜悦、琐碎的快乐而停下脚步。
解脱篇
真实的自我是永恒不变的,它永远知道心灵是否改变。因此,它是心灵的主宰。
当你伤害了别人,你说:“我没有伤害他,是我的心伤害了它。”
当别人伤害了你,你也应该有同样的反应才对——“其实,你并没有伤害我,是你的心伤害了我。所以,我不会对你生气。”
我们应该知道,心会溜走,要把它抓回来;再溜走,再抓回来。一次又一次,这就是灵性的练习。
由于拥有完美的分辨力,即使有最好的奖赏在前,也完全没有兴趣,还能恒久地持续明辨,这种境界称为大马美加三摩地。
知识浩瀚无边,当其遮蔽物和不纯洁之物全被除去时,就几乎没有再需要被知道的事物了。
当本性的特质融入了本性,不再需要来服务真实自我,它已安住在自己纯洁的本性里。于是,达到了解脱的最高境界。
作者:伽人小满
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affb502a7e81
来源:简书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静水深流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