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每晚·北方有佳 来源:每晚一卷书原创
在一次讲座中,有一位学生问罗翔:“老师,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书,在命运的关键选择上仍然犹犹豫豫、不知所措?”
罗翔说:“法律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考方式,不是如何过好这一生,而是如何避免最坏的选择。”
他还将这句话写进了新书——《法律的悖论》。
在这本书里,他列举了许多比推理小说还烧脑的真假悖论,比如,法律要讲感情吗?为什么人可以被杀死但又无法被杀死?限制自由,才能保障自由?
看过这本书,你会发现,原来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、立场、价值观,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事情上。
甚至连善恶好坏也不是绝对的,因为人性,是世界上最难以捉摸的东西。
人性的矛盾与善变,让规范的法条面对人类时,出现了许多无法判断的法律“盲区”。
同时也提醒着我们:人的理性是有限的,不可能超越人性的复杂。
只有看懂了人性,才能过好我们自己的人生。
1
真正复杂的不是法律,是人性
看到这本书的标题,有读者说,法律悖论的问题太过抽象,没有现实意义。
也有人问罗翔:法条里都是“标准答案”,法律难道不是“该怎么判就怎么判”吗?
罗翔却不这么认为,在他看来,法治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:
“当每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,答案的正确性总是可疑的。”
他在书中讲到一个故事:
一位婴儿罹患罕见的癫痫疾病,为了让孩子活下来,母亲不得不去海外购买精神药品。
母亲救了孩子的命,却也触犯了法条,原来这类药品受到国家严格管控。
这个案例,让罗翔向读者发出灵魂拷问,
“如果你的家人身患重病,你会冒着犯罪的危险去给他治病吗?你这样做明明没有伤害任何人,大家能因为你犯了法就认为你是个坏人吗?”
什么是善恶?什么是好坏?究竟是谁来决定?
在书里探讨数个争议后,罗翔展现了他对法律的深层思考,最后发现,法律是解决社会难题的一道保障,但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法律问题。
法律之所以无法尽善尽美,因为真正复杂的并不是法律,而是人。
还记得那个关于“张三”的经典案例吗?
张三站在高楼上,想要跳下去,正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着、犹豫着。
与此同时,楼下有800个手机对着他。
2小时过去了,楼下的人等得不耐烦,于是冲着张三喊:“你还跳不跳啊,手机都快没电了!”
接着人群中相继发出抱怨、起哄、嘘声。
结果,张三受不了冷嘲热讽,下定决心,跳了下去。
“啪”,一个生命终结,看客们一哄而散,只剩下张三的家人痛不欲生。
对此,罗翔说道:“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自恋和道貌岸然。”
因为人是复杂的,人多元的思想、性格、观点、立场等等因素,让人性也变得比我们想象的复杂。
慈眉善目的人也会变得暴戾恣睢,十恶不赦的人也有温柔善良、让人同情的一面。
人,充满着矛盾性和两面性,使善恶成为不同场景的产物。
法律的悖论也好,生活中的悖论也罢,都是在让人审视内心的幽暗,认识到人性的复杂,时刻敲打着世人:
人类是有限的,理性总是有瑕疵的,不要陷入自负。
面对人性的复杂,可怕的不是你我意见相左,而是缺少耐心和思考,用“法律”来上纲上线,或者用道德去绑架理性。
接受理性的有限,承认自己的无知,你才能接受法律的悖论,从而看穿人性、理解世界。
2
了解人性的复杂
才能收起傲慢与偏见
东野圭吾在《白夜行》里写道:在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,一是太阳,二是人心。
罗翔深以为然,他说:
现在不管看到什么案件,都不震惊了。因为人的幽暗没有止境,这不就是人吗?还有什么比人更可怕更坏的呢?
书中,有一个杭州女孩,从小失去,从和爷爷相依为命。
通过自己的努力,她终于考取了研究生。
拿到录取通知书这天,她第一时间来到爷爷的病床前报喜,并拍照记录下了这一刻,发到了社交平台,作为留念。
没想到,因为照片中的她,染着粉色的头发,迅速被全网网暴:“一个研究生,把头发染得跟酒吧陪酒的一样。”
谣言越传越凶,甚至发展到,有人因讨厌发色就辱骂她“不正经”,有人凭一张照片就断言“老少恋”,甚至肆意咒骂爷爷的健康……
无端的攻击和不断的骚扰,让女孩患上了抑郁症,她甚至绝望地对记者说:“如果我死了,是不是社会舆论就能关注到网暴,或者让这些发言的人们羞愧一辈子?”
后来,艰难的维权之路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她最终选择结束生命,年仅23岁。
不过一张照片,一头粉色的头发,就让无数人人性中最邪恶愚蠢的一面暴露无遗。
人们自以为什么都知道,正是一种无知和无理的体现。
所以,罗翔经常提醒学生,法律人千万不能有傲慢之心,这种傲慢不过是不学无术的表现。
在他看来:“一个人并不会因为从事正义职业就自然变得正义,情况可能恰好相反,人性的幽暗往往会给正义的事业蒙上灰尘。”
决定一个人是否正义的,不是正义的职业,而是是否正义的行为。
罗翔曾讲到过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,《理查德·朱维尔的哀歌》。
理查德·朱维尔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一名安保人员,因为率先发现奥林匹克公园有炸弹,被人们视为英雄。
可是,FBI却怀疑他是嫌疑人,监视跟踪无所不用其极。
短短3天,朱维尔被谣言四处围攻,沦为人人讨伐的“假英雄”。
朱维尔与律师进行了88天维权斗争,FBI一直在扯皮推诿,不愿承认错误。
后来,虽然朱维尔获得胜利,但身心遭遇重创,年仅44岁便离开人世。
你看,“粉色头发”的女孩,面对的是一群普通人,最终被大众偏见“杀死”,
朱维尔面对的执法者,纵然拥有天然正义和高尚的职业,内心也离不开人性的幽暗和复杂。
披上傲慢的外衣,每个人都可以把歧视和偏见当作隐形的武器,围攻任何人。
世界上的一切都没有理所当然。许多事,只有在深入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判断,不了解事情的全貌也不宜妄加解读。
就像盲人摸象,蒙上眼睛的我们,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摸到了大象的全部,但其实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。
只有始终保持谦卑,才能够在复杂与纷乱中不断触碰人性的底色,感受到公理和真实。
不以傲慢和偏见定义别人,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被定义的人。
3
理解包容人性,才能超越人性
在《法律的悖论》中,罗翔探讨数个法律案件后的争议,然后写道:
对于这些悖论,我无法提供答案,只能呈现思考过程。希望在这个探讨和思考的过程中,能锻炼自己的思维,承认理性的有限,走出刺猬式的思维独断,接受狐狸式的多元包容。
宽容不代表认同,而是一种尊重差异、包容多样性的胸怀。
有了包容性的思维,我们在感受到世界的不同时,才不会心生怨怼,不会心生傲慢,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。
民国时代,鲁迅和林语堂同为文坛巨匠,但思想、立场、文风大有不同。
一个批判国人的劣根性,哀其不互,怒其不争。
一个颂扬中国传统文化,逃避政治,倡导幽默。
两人各自为营,论战激烈,但两人无论分歧多么大,始终保持着对对方的尊重。
鲁迅曾说:“我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,就成友成仇的人,我还有几十年的老朋友,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。”
林语堂也说,“我始终敬鲁迅;鲁迅顾我,我喜其相知,鲁迅弃我,我亦无悔。”
一个人成熟的标志,是不断突破认知、升华气度,允许脑海中同时存在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。
哪怕无法认可,他们也尽可能尊重和理解人性的复杂和多元,相信一切人性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。
正如刘墉所说,了解人性,不是为了让你变得冷漠无情、瞻前顾后,而是提醒你对人生要做正面的思考,拥有更大的面对人世的勇气。
罗翔本人,作为坐拥千万粉丝的“网红”,也无可避免会受到“网暴”。
前段时间,一张他参加讲座的照片广为流传,照片的罗翔面目憔悴、头发花白,引发广大网友纷纷猜测。
为何罗翔老师如此苍老?遭遇了什么重大变故?是不是故意“博眼球”?
罗翔本来不想回应,可是舆论让他不堪其扰,最后他不得不亲自下场“辟谣”:
“灯光打在头上,因为我头发本来就稀薄,所以显得白了头。”
至于面容苍老,则是有人故意用变老软件对照片进行了处理,炮制热点。
对于这次事件,他没有追诉责任,而是一笑了之,反而借此对肖像权向大众进行普法。
他评价道,侵犯肖像权的行为,让人彻底被物化了,人是有尊严的,“对人的尊重是一种道德戒律,道德律让人成其为人。”
无论是看待法律,还是面对其他事件,处理同一个问题,结果可以大相径庭,差异就在于人的心态。
人与人矛盾的缓和,不只是各方博弈的妥协,而更应该是对彼此的包容,对复杂人性的接纳。
人性善的一面,恶的一面,甚至模糊的一面,都是生而为人的真实与血肉。
时常评判他人是非对错,只会让人看到格局的有限与心胸的狭隘。
纠结于别人的问题,只会在情绪内耗中越陷越深,让自己困在人生的悖论中纠结焦虑。
接纳人性的过程,也是稳定内心的过程,做一个眼界深远的人,眼里才能看到清净明朗的世界。
▽
在本书的结尾,罗翔回忆起大学期间的一堂英语课。
大家在草地上席地而坐,外教问大家想变成什么动物,有人说狮子,有人说老虎,有人说大象。
轮到罗翔,他说想变成蚂蚁。
他的回答是:我们像蚂蚁一样渺小,这片草地,需要用一生去探索。
现实中,罗翔经常会因法律的缺陷和人性的复杂陷入失望。
每当此时,他总会想起这片草地,然后重回坚定。
蚂蚁看不到整个草地的美景,并不意味着美景不存在。法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悖论,并不意味着公平正义不存在。
虽然知道完美不存在,但无数人却一直没有放弃追求。
而这,也是让我们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、越来越和谐的根源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Sbe40yqHlOD6M7EM8i2tiA